人類祖先早有漱口、刷牙的習惯,在公元前3000年蘇美人烏爾城邦的國王墓穴中就曾發現過清理口腔用的最早工具——牙棒,一支能用上兩個星期。在古希腊和羅馬時代,人們用動物骨灰做牙粉,清理口腔,現在還有些原始部落用木炭、鹽水、細砂、樹枝來清理牙齒。阿拉伯人現在還從一種叫Arak的樹上取下樹枝,將一端搗碎,做成刷狀,用来清理牙缝及刷牙,稱之為Miswak,是一種天然牙刷,据科學家分析,這種樹枝含氟及皂素,可預防蛀牙,並有止痛作用。 
    
    用樹枝刷牙的起源  
    
    牙刷首先在中東穆斯林世界裡首先得到使用的,先知穆罕默德在公元600年開始推廣牙刷的使用。刷牙和流动水淋浴都是阿拉伯-伊斯蘭的首創,現在證明確實流动水沐浴好過浴缸的衛生性,而刷牙是阿拉伯有种樹枝中間有可產生泡沫的樹,撥開皮就當牙刷了,這是在公元前的事了。穆斯林把“用樹枝刷牙”作为聖人的四大美德之一,他們每天5次祈禱前都要照例用剔牙杖將牙齒清理得乾乾淨淨。   
    
   使用时把剔牙杖夾在中指和無名指中間,一邊剔牙一邊咀嚼樹枝。據說这種獨特的姿势可以確保衛生,並且能方便地清理每處牙缝,而無需像牙刷一样整排摩擦,因此盡管牙刷已经很容易買到,但相当多的当地人仍偏好到藥店購買傳統的剔牙杖。有些沙特人甚至把它當禮物送给外賓。     
    
   可不要以为他們一天只刷5次牙,許多人随身带着一大把剔牙杖,一有时間就拿出一根刷個不停。他們對剔牙杖鍾愛無比,許多人乾脆用細繩將最喜歡的剔牙杖掛在脖子上滿街跑。   
    
   也别以為只有買不起牙刷的人才这样做。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風光的时候同樣如此,他後來被美軍抓獲關進監獄,仍要求每天有一把剔牙杖使用。剔牙杖也有级别之分,尋常人家是將随手採的樹枝加工而成,有条件的人則選用橄欖樹枝,不但清香,而且汁液有防腐功能;剔牙杖中的極品,是用“ZAMZAM水”浸泡後的橄欖樹枝,因為这種水是從麥加城穆罕默德墓地旁的水井中汲取的,自然身价百倍。樹枝刷牙的習惯後来随着穆斯林商人的駝隊被带到非洲各地。當然,由於氣候和樹種不同,他們所用的樹枝也五花八門。多哥人用的“阿洛”樹枝非常鬆软,用牙輕輕一咬就绽開,可以像真牙刷那样刷牙;剛果人的剔牙杖則是用灌木樹根制成,可以讓嘴唇红潤;而坦桑尼亞人的樹枝,能產生滿口香氣和泡沫,因为其中含有大量薄荷香油和皂質成分,因此這種樹也得名“牙刷樹”。牙刷樹主要分别在中東、北非阿拉伯世界,伊朗,阿富汗,巴基斯坦,此外,非洲西部的帶森林和剛果、坦桑尼亞等地也有分布。

 巴基斯坦山里人用樹枝刷牙  
    
    不久前,記者到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山區採訪。中午,我們一行數人在一小店飽餐山間野味後,當地響導法扎爾随意從路邊的杏樹上摘下一小根樹枝,然後慢條斯理地伸進嘴里攪和起來。我們還以為他剛才吃山雞時塞了牙缝,於是連忙找老板要牙籤,没想到法扎爾和老板一同大笑起來。   
    
  “這是我們巴基斯坦山裡人慣用的刷牙工具。”法扎爾介绍说,巴基斯坦北部山區能夠用来刷牙的樹有好幾種,包括杏樹、核桃樹等等,其中效果最佳的是一種在當地語言中叫做“莫萨克”的樹。研究發現,當地的地下水中富含一種特别的化學物質,樹木等植物的根莖通過汲取地下水中的這些物質,使樹枝的汁液具有保健牙齒的功能,長期用它来清潔牙齒可以預防蛀牙、潰瘍、牙结石等多種口腔疾病。   
    
   在採訪途中,我們不时遇到小販在路邊推着小車出售小捆莫薩克樹皮或者木條,木條的一侧挖出一个半圓凹槽。當地人在使用这種“樹枝牙刷”時,先將其放在嘴里咀嚼,將凹槽内的部分嚼成纖維狀,然後用这些纖維摩擦牙齿,以去除牙菌斑及牙缝間的殘渣,還可以用木條的尖端来剔除牙垢。   
    
   在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,我们還發現,許多當地人的嘴唇呈淡黄色,這也與使用樹枝刷牙有關,因為山杏、核桃等樹的汁液都是黄颜色的,長年累月用其刷牙便使嘴唇也變成了黄色。據說,古代巴基斯坦婦女還拿它當唇膏。
  
擁有健康潔白的牙齒,是從古至今許多人的追求。奥地利最漂亮的茜茜公主一辈子都為牙齒不白而苦惱。為了掩飾這個缺陷,她從来都没開口大笑過,連講話都很少。茜茜公主專斷的婆婆哈勃斯堡王朝的索菲王后也對此不滿,她曾讓茜茜公主“找把牙刷,好好刷刷自己的牙”。不過,在那個时期,真正意義上的牙刷還没有被發明出来。

柳枝揩齒是用牙刷刷牙的先驅

  中國其實是世界上最早重視保持口腔清潔、預防牙齒疾病的國家。拒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載,遠在公元前13世纪的殷商奴隶制社會,古人就對口腔疾病有了比较詳盡的紀錄。但限於當时人們的認識水平,把牙齒患病的原因通通歸於鬼神所起的作用,自然也就不会想到用刷牙來防治牙齒疾病了。

  進入封建社會,一些醫生明確指出:受了風和吃了東西後不漱口,是引起龋牙的原因。於是,從公元2000多年前起,中國人就有了漱口的習慣。如《禮記》中就有:“雞初鳴,鹼畬漱”的記載。不過,單憑漱口是不能將牙齒上的污垢、食物残渣等完全去掉的。因此,古人又想出了用手指或柳枝揩齒来清潔牙齒。人們將柳枝的一端用牙咬成刷子状,然后蘸藥水来揩齒。到了宋代,有人主張每天至少要揩齒兩次,早晚各一次。

  在敦煌壁畫中有一幅《芳度叉頭聖圖》的話,上面畫著一個和尚,為了清潔牙齒,正蹲在地上,左手拿著漱口的水瓶,用右手中指在揩他的前齒。這說明,至少在唐代,我國人民就有了揩齒這種衛生習慣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24583994_1   

唐代时的牙刷

    唐代開始,人們用柳枝做成刷,蘸藥水揩齒。唐醫王燾在《外台秘要》描述以升麻、白芷、沉香等為藥,碾碎成散,將楊柳枝頭咬扁,點藥擦洗牙齒,這就是早期牙刷、牙膏的雛形。
    
唐代的牙刷是怎麼做的呢?

1)多選用牛骨做柄,筒子骨買回後,要先去掉兩頭的骨節,然後將中間直通的部分劈成片,劈骨頭就要用到一般人都很陌生的工具錛。

2) 劈好的骨頭進行防腐處理,用的是淘米水,要泡好幾天。

3) 泡好的骨片,還要用麻衣銼銼平,再放到放了黃藤芯的木桶中。手搖木桶,用黃藤芯和骨片之間的摩擦進行拋光。

4) 此後骨片上還要鑽上22—66個不等的孔,製作牙刷,最精巧的地方就在這裡。

5) 然後是穿猪鬃。

6) 最後一道工序則是將牙刷烘乾,用硫磺熏,消毒。

中國牙刷博物館所藏的唐代牙刷,以猪鬃做成。

24583994_2  
 

平民的牙刷是這個樣子的,將楊枝嚼成這樣來刷牙兼刮舌,習俗當來自於佛教

 24583994_3  

宋代时期

    在宋代時期,已有了類似牙膏的替代物,古人以茯苓等藥材煮成“古牙膏”,早起用來漱口。如果怕清洗不干淨,便用手指代替現在的牙刷,在不然,就是先前說的楊柳枝,沾上古牙膏清理牙齒。人們主張每日早晚用柳枝揩牙兩次,正式有牙刷一詞,郭玉詩中云:“南洲牙刷寄頭日,去垢滌煩一金值。”

從古書記載來看,到了南宋,城裡已經有專門製作、銷售牙刷的店鋪。那時的牙刷是用骨、角、竹、木等材料,在頭部鑽毛孔兩行​​,上植馬尾。
和現代的牙刷已經很接近了。也有青鹽用布或者手指,在不然上面提到的古代牙刷,用這些蘸了,擦牙齒,然後用清水漱口。


24583994_4  
 

       

   成都中藥博物館展出宋代的牙刷堪稱醫史文物珍品。這把竹柄牙刷距今已經1000年了,牙刷頭部所植的毛束由於時間較長而消失了。
植毛部有十二個植毛孔,分為兩排,每排有六個孔眼,牙刷柄是圓形,植毛部的柄是扁平長方形,與現代牙刷極相似。



元代    

    到了元代,一般人用柳枝當做牙刷,參合中草藥製成的揩齒粉末刷牙。郭珏在《靜思集》中有“短簪削成玳瑁輕,冰絲綴鎖銀鬃密”之句,說明了在元代,牙刷已經相當普及,當時的牙刷柄不會很長,牙刷形態有如玳瑁,刷毛所用鬃毛經過了精緻處理,有了現代牙刷的原形。 

 24583994_5    

    1490年,中國製造的牙刷其清潔面垂直於刷柄,用從西伯利亞野豬肩胛部位割下的毛,植入竹柄上製成。當時的歐洲還處於用手指或亞麻布浮石粉擦牙的階段。可見中國製造牙刷的工藝當時在世界上是非常發達的。直到清代,一名法國傳教士來到中國,看到中國的牙刷大為驚奇,並將樣本和製作工藝帶回歐洲。歐洲人對牙刷進行改良,他們將牛骨雕刻出堅固的刷桿,在尾端鑽孔,將豬毛用細絲固定,成了與現代牙刷最為接近的古代牙刷。

24583994_6   

牙刷頭,從布到猪鬃再到尼龍

  在歐美國家的歷史中,最早的牙刷是布頭。曾有記載,古代學者亞里士多德曾勸告當時的帝王亞歷山大用布頭擦洗牙齒,防止牙病。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也曾經用布頭來清潔口腔。

真正接近現代牙刷形狀的刷牙工具是1870年左右的英國人發明的。英國人威廉·阿迪斯因煽動騷亂被關押在英國監獄裡。一天早晨他洗過臉後,用一小塊布擦牙。可是勤於思考的阿迪斯覺得這個方法不管用,便想出一個新主意:先在一塊骨頭上鑽了一些小孔,然後向監獄看守要了硬猪鬃,切斷綁成小簇,一頭塗上膠,嵌到骨頭上的小孔中去。這樣,歷史上第一把近代意義的牙刷就誕生了。出獄後,阿迪斯開辦工廠生產牙刷。直到今天,他的後人還繼承經營著祖輩留下的產業。

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,原本用來製作牙刷柄的骨頭被軍隊買去生產肥皂,人們不得不尋找新的材料。 20世紀20年代,西方牙科醫師發明了毛束間隙寬、毛面平齊、直柄、用天然鬃毛製成的牙刷。 1930年,日本侵華戰爭以及世界範圍內的戰亂,導致豬毛進出口貿易停止。此時美國人發明了尼龍,它能夠更方便地生產出結實、規整的細毛刷頭。這和剛硬、易脫落、不易晾乾的舊式刷毛相比,是很大的進步。

而1939年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牙刷的普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。數以萬計被徵召到戰場上的各國士兵需要遵守統一的衛生規範。當他們回到家鄉後,將這些習慣也帶回了那裡。 1948年有人提出了軟尼龍設計的牙刷,尼龍絲較細軟,直徑0.17毫米,毛面平齊,毛束3行,每行6組,後來在這個基礎上發展成所謂“多束軟尼龍牙刷” ,毛束更密,排成3—4行,每行12束,這成為以後牙刷最常見的形態之一。

 

以上資訊源自http://www.360doc.com/content/12/0603/18/137012_215649279.shtml



arrow
arrow

    口腔護理專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