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臭、牙齒動搖、牙齦紅腫、刷牙時流血、牙齒位置偏移、牙齦退縮、
牙齒變長等,都是牙周病的症狀。
文∕黃宛

 

鈴、鈴、鈴,早晨7點鐘,鬧鐘大響,李太太立刻驚醒,李先生卻還在呼呼大睡,而且嘴巴還開開的往李太太臉上呼氣,李太太

從床上跳起來大叫:「好臭喔!快起床去刷牙!」李先生只好起來搔搔頭,一臉尷尬地躲到浴室盥洗。


小李以為是自己火氣大才引起口臭,猛灌青草茶、加鹽的沙士,卻不見改善。本身是護士的李太太後來要李先生去醫院檢查口腔,因為她懷疑小李的口臭可能是牙周病引起的。

 


口臭,牙周病主要徵兆 
口臭居然可能是一種病,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,但這的確是牙周病的主要徵兆之一。
台大醫院牙周病科主治醫師王振穎表示,科學家早已發現,引起口臭的細菌和引起牙周病的細菌可能是相同種類的厭氣菌。
而牙周囊袋數目較多且深度較深者的患者,從口腔呼出的氣體中,含有較多的揮發性硫化物(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),這種化合物具有臭味。

 


舌苔厚度和範圍也與牙周病有關。牙周病患者的舌苔比一般人多,有更多的揮發性硫化物,也更容易有口臭。不只是口臭,包括牙齒動搖、牙齦紅腫、刷牙時流血、牙齒位置偏移、牙齦退縮、牙齒變長等,都是牙周病的症狀。
這些症狀都不明顯,不會讓人感覺劇烈疼痛,因此常被忽略,降低了民眾就醫意願及警覺性,早期發現機會因此減少,這也是使得台灣民眾牙周病罹病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。

 

 


台灣成人 9成9有牙周病
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年報指出,台灣地區18歲以上成年人有高達99.17%的民眾患有輕重不一的牙周疾病。
這個數字的確驚人,是所有慢性病中普及率最高的疾病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周病科主治醫師李長祐說,台灣人牙周病如此嚴重的主因是牙齒清潔習慣不夠好,忽略口腔保健的重要性。


一項本土調查,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在台北12個行政區進行大規模調查,發現有近8成、超過4百萬台北市民罹患牙周病。
而且,2500名受試者中,只有4成民眾刷牙時間達到牙醫所建議的3分鐘(如加上牙線、牙間刷潔牙,至少需10分鐘),餐後潔牙的民眾則不到2成,定期進行口腔檢查的人也不到半數。其中更有將近8成的人自認口腔健康沒問題,卻不知道牙周病早已悄悄找上身。


潔牙不當使得食物殘渣遺留在牙齦,口腔內的細菌會藉著口水中的黏性蛋白質等作用,形成附著在牙齒表面的一層薄膜——牙菌斑。牙菌斑是一層具黏性無色的細菌薄膜,通常在用餐後40分鐘開始形成。而牙菌斑如果沒有在4~8小時內清除,會因為鈣化而硬化。牙菌斑的鈣化程度大約在2天內就能達到5成,12~14天內可達到90%,隨時間層層堆積就會形成牙結石。牙結石無法自行刷牙清除,只能由牙科醫師透過超音波洗牙的方式去除。

 

 


潔牙不當 牙菌斑蔓延
台安醫院牙周病科主治醫師李佳燕指出,如果不去洗牙,牙齒覆蓋表面粗糙的牙結石,不但更容易有牙菌斑附著,也增加清潔的困難度。這些細菌產生毒素刺激牙齦,而導致牙齦及牙齒周圍組織的發炎,甚至破壞牙齦組織,進而蔓延開來造成牙周組織感染,破壞支持牙齒的牙周韌帶和齒槽骨遭到破壞,演變成牙周病。

 


除了民眾該為自己疏忽口腔衛生負責,衛生單位也該加強衛教宣導。王振穎呼籲,衛生機關除了從小教孩童預防齲齒(俗稱蛀牙)的觀念,也應該加強牙周病的宣導,同時避免國人兩大口腔疾病,「雖然牙周病好發於35歲之後,但潔牙的正確觀念應從小扎根,避免後患。」


牙周病的高危險群
不只是潔牙不當,某些疾患或習慣也容易產生牙周病:
●糖尿病患者:
已有研究發現,糖尿病患者得牙周病的機會比沒有糖尿病的人多2~3倍。研究並發現,血糖控制不佳的第二類型糖尿病患者,其牙周組織破壞的程度、速率,則為血糖控制佳者的5倍。
李長祐解釋,糖尿病患者會因身體免疫系統改變,影響牙齦組織膠原纖維代謝,而加速齒槽骨喪失,及延緩牙周組織的癒合能力,所以血糖控制不佳的病患,牙周治療效果也較預期差。


●孕婦或服用避孕藥者:
懷孕或服用口服避孕藥會提高荷爾蒙的濃度,使牙齦組織對牙菌斑的毒素產生更敏感,也會加速牙菌斑細菌的生長,牙齦也更容易地變紅、腫、觸痛和容易流血。


王振穎的一位女性患者,先後懷了兩胎,兩次都因懷孕期間牙周病發作而到牙科門診就醫。第一次懷孕時,突然發生牙齦腫脹、刷牙時流血的症狀,就診時因為還是懷孕的初期,不適合照X光,只好等到中期時再檢查及做初步的洗牙,等到這位孕婦生產完才能進一步的治療。


雖然這位患者已經做完一個牙周病的治療療程,但第二次懷孕時,同樣因為荷爾蒙的變化而造成牙周病復發。
王振穎強調,孕婦的牙周病因為適合治療的期間不長,處理起來比較棘手,而牙周病的進行也容易導致新生兒體重過輕或早產,建議懷孕女性更應加強口腔衛生,一旦有牙齦發炎症狀應盡早就診。


●癮君子:
統計數據指出,吸菸者患上牙周病的機率是非吸菸者的5倍,因為香菸內尼古丁會抑制多核性白血球的功能,減少體內對細菌抗體的量,使身體防衛牙周致病菌能力受影響,造成牙周病的惡化及蔓延。
癮君子的牙周病治療常無法達到預期效果,也有高復發機會。

 


●飲食不均衡或偏食:
不良的飲食習慣可能造成牙周病的進展更快,或使得狀況變得更為嚴重,因為口腔組織對感染的抵抗力因此變得較差。

 


●愛滋病:
愛滋病毒患者受到牙周破壞,會比一般慢性牙周病者迅速,一般人可能10年左右才會有高達1公分的侵蝕深度,而愛滋病患者短短3~4月的時間就有同樣的破壞程度。


●服食藥物:
如降血壓藥、抗癲癇藥,會令牙齦內的纖維細胞增生及活躍,導致牙齦腫脹,而使得其內的牙菌斑難以清除,牙肉容易發炎。


警覺症狀 及早治療
愈晚發現牙周病,治療的方式愈複雜,也愈難處理,建議你每天刷牙時,花一點時間觀察自己的口腔情形,或是定期讓牙醫師檢查,了解自己的牙齒是否健康。


●初期牙周病:
早期的牙周病症狀不明顯,甚至是毫無症狀。通常最早發現的是「邊緣性牙齦炎」,會產生牙齦腫脹,而牙齦(牙肉)由健康的粉紅色變成暗紅色,刷牙時非常容易流血。此時也有口臭的情形。


●輕微牙周病:
此時常有牙齦發炎的狀況,當牙齦持續性的發炎,牙齦內的齒槽骨與牙周組織受到破壞,牙齒與牙齦間會漸漸分離成一道裂縫,產生牙周囊袋。一旦形成牙周囊袋,細菌和食物殘渣更容易堆積,牙刷也更不容易到達這麼深的地方將裡面的細菌清除,因此發炎的症狀會向更深層的牙周組織蔓延。這個階段仍有牙齦邊緣紅腫、刷牙時容易流血、牙結石堆積,以及牙齒或牙肉不舒服的情形、口臭等症狀。


●中度牙周病:
牙周囊袋會隨著齒槽骨的流失而愈來愈深。這個階段的症狀是牙齦邊緣常發現有膿液滲出,甚至有膿包的產生。牙齒會因為牙齦的萎縮而使得牙根暴露,咀嚼時沒有力氣,因牙齦萎縮及齒槽骨吸收,牙齒被牙周組織及齒槽骨支撐減少而咬合力降低,造成牙齒鬆動浮腫。尤其是在熬夜或身體抵抗力不好時,易有牙齒浮腫疼痛現象。而且經常會對冷熱敏感,吃冷熱或酸甜食物時,牙齒易痠痛,尤其是夏天吃冰冷食物時更明顯。


●重度牙周病:
此時齒槽骨已大量流失,牙周組織嚴重的遭受破壞並造成牙齒大幅度的動搖,產生明顯的移位,牙縫也會變大,甚至產生牙齒排列像柵欄狀,有發音囗齒不清或美觀上的問題。這個階段的症狀口腔內會有不定期、游移性的化膿腫大,囗臭的味道加重。此時牙齒鬆動且咀嚼無力、牙齦萎縮、牙根暴露、牙齒搖動,最後牙齒已無齒槽骨在周圍支撐,只靠牙齦將它黏著,牙齒甚至會自動脫落。


牙周病必做兩項檢查
一旦牙醫師從臨床症狀懷疑患者可能是牙周病,就會進行牙周囊袋探測及全口根尖X光片檢查。
●牙周囊袋探測:
檢查牙齒與牙齦之間的牙周囊袋,是否因為牙周病而變深。牙周囊袋若在1~3mm還算健康,而深度到達4~6mm可能有輕至中度的牙周病,大於6mm以上的囊袋,就已經屬於嚴重的牙周病。

這項檢查需要使用牙周探針深入每顆牙齒的牙周囊袋檢查,每一顆牙齒分6個面記錄。如果沒有牙周病,這項檢查不會讓人有疼痛感,若已經產生牙周疾病,則會有敏感痠痛感。


●全口根尖X光片檢查:
是為了正確判斷每一顆牙齒的骨頭高度,才能知道牙周病破壞的程度。全口根尖X光片,通常要照20張,清楚檢查每一顆牙齒的狀況以及骨頭喪失的情形。

 

 

免費牙周檢查
為了延緩牙周病在台灣延燒,健保局從今年1月起實施「牙周病統合性照護計畫」,全口牙齒16顆以上有牙周發炎、且有6顆以上牙齒牙周囊袋深度大於或等於5公釐的嚴重牙周病患者,將可免費做完整的牙周檢查,包括患者牙齒動搖度、探測出血、牙齦退縮等情況進行詳細檢查及完整的牙根整平治療,並且享有持續追蹤的服務。
政府有心照顧牙周病患者,民眾更應負起自己的健康大責,注意自己的口腔衛生。

 

以上資訊源自台視部落格 

arrow
arrow

    口腔護理專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